新闻动态/news
|
碗扣凉凉!全国多省市发文推广使用盘扣式脚手架》在国内众多脚手架产品中,盘扣式脚手架无疑是最寄予厚望的。 现在不论是生产厂家、施工单位,还是租赁单位,都在积极推广盘扣。 甚至国家相关部门和多个省市的主管部门也明确发文大力推广盘扣(详情点击《碗扣凉凉!全国多省市发文推广使用盘扣式脚手架》)。 面对盘扣的燎原之势,很多人难免想起碗扣刚引入国内的盛景。 经过近二十年粗犷式的发展,现如今,碗扣在国内走向了淘汰了边缘。 在很多地方不受待见,要么走向炼钢炉,要么被改为轮扣。 有业内人士把碗扣从兴盛走道向衰落称之为“碗扣之殇”。 碗扣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多年里走向衰落?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承租方要求租金越来越低,出租方只能在产品质量上偷工减料,最后形成恶性循环,碗扣不再被施工单位认可。 这样的回答表面上看有道理,但没有揭露事物的本质。 其实,对于“碗扣之殇”,中国基建物资租赁承包协会职业安全培训与评价委员会主任刘辉曾对此问题有深刻的阐述。 以满足总包客户终端需求这面镜子反观一下我们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不难看出,我国模架行业至今没有建立起来一个正向激励的健康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一个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产业生态链。 作为某个企业,可能无法具备实施客户全部需求的能力,那么一个行业呢?行业是否建立起来了这样的产业生态链呢?答案还是没有。 客户购买不到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只好自己动手。就好比要买牛奶喝的顾客,因为买不到,只好自己从买牛、养牛开始。 多年来行业形成的传统做法是,由总包向工厂购买或向租赁企业租赁模架产品,交由劳务大包队施工。由此导致了行业一系列的结构性弊端。 第一,厂家和租赁商的产品与劳务大包的现场组装互相脱节,前者不关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效率;后者在施工中遇到的技术、施工与安全问题,也得不到前者的技术支持和操作技能与安全培训,完全由农民工临场发挥。 第二,生产厂家和租赁商多为中小企业,技术实施能力有限,也无足够的规模,项目总包单位不得不同时向多个供应商租赁同类产品。混用的结果是退还租赁物时,无法分清楚到底哪个是哪家的。这样的市场运作又催生了劣币逐良币效应,厂家和租赁商失去了提高产品品质的意愿,互相攀比谁更烂,偷工减料,以便在退租时不吃亏。 第三,造成劣币逐良币效应的另一个因素是,传统脚手架租赁模式不关心施工方案和过程管理,其计价单位按每米或者每米标准重量计价,而不是按国际标准的每平方米或立方米工程量计价,以降低每施工单位工程量成本为目标。厂家和租赁商为了降低成本竞相降低壁厚和材质标准,以损害产品设计安全冗余为代价来获取最大利益。 如此经过二十年的恶性竞争,市场上流通的几乎所有类型的传统模架产品如碗扣,都成了废钢铁。 因市场导向错位、法规不健全和执法不严导致的上述问题互相纠结,不仅在模架装备技术和制造领域,在施工管理、安全管理、文明施工方面都极大地拖了建筑业发展的后腿。 总包方别无选择,不得不选用这些不合格产品,以加密立杆的方式来增加安全系数。 后果是安全依然无法保证,而同类模架工程比国际标准多耗费几倍的钢材和运费,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工时,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所以,当一种产品在安全、效率、性价比都不占优时,肯定会被使用者淘汰,而替代它的产品必然也会出现。比如现在盘扣就几乎完全替代了碗扣。 但盘扣会不会重蹈碗扣的覆辙呢?刘辉主任认为不会,因为模架行业在国家前一轮的经济扩张中没有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有效供给,而下一轮经济发展是以供给侧改革为前提的高质量发展,重视环境与人的价值,秉持导致“碗扣之殇”经营逻辑的企业,一定会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碰壁。 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盘扣之殇”一定不会简单地重复“碗扣之殇”的历史,而会在与旧观念旧方式的反复斗争中催生出国际一流水准的模架企业来。 |